没有文化做根基,你且看它大厦将倾
那是最美好的时代,那是最糟糕的时代;那是智慧的年头,那是愚昧的年头;那是信仰的时期,那是怀疑的时期;那是光明的季节,那是黑暗的季节;那是希望的春天,那是失望的冬天;我们拥有一切,我们一无所有….
任何能够长存的事物都是有文化内核的,不论它是高雅还是低俗,无论来自朝堂还是市井,都是有文化根基的。
说到故宫,会想到明清宫廷几百年来的权利纷争、朝代更迭。
说到黄鹤楼,会想到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千古绝唱。
路过秦始皇陵,能想到当年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。
如果我们的祖祖辈辈不去探索、挖掘、了解这份历史与文化,并将他们传承下来,那些名胜古迹、那些名篇名作,也许早就化为废墟深埋地下了,中国何以成为一个历史完整的国家。

往小了说,我们脚下踩的板,它同样蕴含着久远的文化。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,从冲浪板演变,它代替着冲浪板满足着加州海滩人们陆地冲浪的需求。


(1960年左右的一些板型)

(1978年的板)

(1990年左右的一些板)
加利福尼亚突如其来的旱灾,干涸了泳池和排水渠,却带来了不一样的乐趣,孩子们在泳池中找到了滑板的乐趣,也形成了不断挑战的极限运动心理。你如果肯回过头去了解这些,你会发现它不是一项简单的运动,不是为了竞技、不是为了好看,它是那个时代面貌的缩影,“史书”一样的记录着生活,记录着人类智慧,传承着一种精神。它会触动你,让你由衷的觉得那样很酷,并愿意追随。
甚至依附于板类运动产生的那些品牌,能看到他们自己也一再高呼自己“不是潮流品牌”,比起更多人购买,他们更需要的是文化认同。


作为当代年轻人,我时常觉得这个时代被我们糟蹋了。现在的年轻人将“不求甚解”发挥到了极致,看了一本汪国真就能说自己精通诗词,看了几部宫斗剧就号称自己是历史迷,穿上一双vans,就能在发照片的时候加上滑手的标签。
穿透过他们身上的品牌和伪装,看到的是虚空的内里,他们不懂诗歌韵律,背不下中国朝代,不知道OFF THE WALL是什么。
对探究背后文化这件事的重视度,在现在似乎达到了新低。娱乐化、碎片化成为了如今的大节奏,令人费解的是,大家都在研究如何迎合这个大节奏,却少有人引以为耻,年轻人盲目的追随让人感到可怕,中国的封建社会过去这么多年了,还是有那么多人没有自己的思想。喜欢上一个东西,可能仅仅是因为喜欢的人多,甚至都不知道那是个什么玩意儿。
所以为什么总是有很多人鼓吹“小众”,一是有点自我意识的人希望自己与众不同,二是真的害怕自己喜欢的这个文化被大众糟蹋。

长板是我能想到身边典型的例子,群体浩大的愚昧的青少年让这项运动迅速走红,淘宝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产物从中推波助澜,有利可图的商家们看准了这群年轻人的愚昧,看准了文化匮乏的严重,看准了他们会跳过“了解文化”的这一步,利用低廉的价格、便捷的购物方式让他们直接把商品加入购物车。这一套流程下来根本来不及研究什么文化,200元购买的东西其实也没必要思考什么文化,甚至也不需要在乎自己是否真的喜欢,只在乎这个东西是否流行。
只要是潮流,就有万千跟风狗。

除了盲目随大流跟潮流这一点,在中国(我不知道国外的年轻人是怎么样),我们这一代在尊重文化方面其实做的很失败,不仅仅是针对某些产品、运动、音乐类型,哪怕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,真正了解的人屈指可数,也许也有一部分教育的原因,但更多的来源于年轻人的“不求甚解”,很多人是通过碎片阅读,从一篇又一篇公众号文章中找到安慰,提升所谓的民族自信心。其实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时候,一直都是令人汗颜的,在面子上学着那些文言文,其实都是一知半解,清宫戏拍的不伦不类,甚至远远不如86年意大利人拍的宫廷电影。
相比我最早认识的很多长板玩家,在那个国内没什么高手的时候,自己看视频练习,看了多少遍不得而知,当音乐一响起来,他们就能知道是哪部视频。

我时常愤恨,时常捶胸顿足,大千世界,为什么那么多年轻人要盲目的追随自己压根不了解的潮流,为什么不能为了喜欢去认真的了解这个东西背后的文化?那样难道不会更有幸福感吗?
认真的面对自己吧,追潮流是畸形的爱啊。你们知道吗?带上头巾你也不会说唱呀,Thrasher穿在你身上真的好丑,穿着高跟鞋丝袜抱着滑板拍照,让人作呕。
我规劝所有进行了选择的人,我也尊重你们所有的选择,玩什么、爱什么是每个人的自由,但我希望尊重你选择的这个事物,无论你是不是热爱既然选择了就试着努力的去了解它的文化,至少不要做一些可恶的举动毁它,你不在乎的东西一定是有人放在心尖上的。

我不害怕也不在意那么多人抱着板一波又一波来来去去,我怕的是空虚的人占了多数,让万丈高楼平地而起,却不在乎大厦将倾,让所有在乎的人无家可归。
问问来自push滑板公众号